林业风采

古迹顶起义的发源地——荣成市古迹顶林场

发布日期:2021-06-02 14:33 信息来源:威海市林业局  作者:戚俊杰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历史沿革

古迹顶林场在民国至建国初期为庙产和私人经营,1957年1月建立了国有古迹顶林场,经营面积1600亩。建场前整个伟德山系为一片荒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山下百姓深受其苦。建场后,县政府发动全县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荒山造林,并采取了“造、管、封、防、抚、育”等多项措施来保证造林成果。70年代初,伟德山系全面绿化,林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林场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相对偏低,工作压力较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职工纷纷自谋出路,80年代至90年代末,林场职工由15人缩减到了3人,森林覆盖率却达到了97%以上。

二、红色资源

1937年11月,刘国柱在招远起义未成回乡,其文登乡师同学张延信也回乡,俩人商量决定要组织一次武装起义,并与汤丁光、丁文英等人联系起义事宜。

他们先是发动组织人员,先后到20多个村庄联系,人员发展到80多人;而后又到区长、地主家中起枪。 1938年2月11日,这支队伍在古迹顶正式宣布起义,成立了荣成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大队,刘国柱任大队长,龙飞任副大队长,乔生(张延信)任指导员。

起义后,队伍没有马上离开荣成,而是留下来继续进行抗日宣传和起枪活动。不久,队伍发展到100多人。1938年2月26日,起义队伍西去大水泊与“三军”会合,被编入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路八大队,刘国柱任第三路指挥部参谋长兼大队长,龙飞任副大队长,苗雨林任大队政委,下设3个中队。至此,这支起义队伍便成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生态景观

古迹顶林场的森林景观资源是经过百年沧桑保留下来的宝贵遗产。1995年7月,威海市林业局批复设立伟德山市级森林公园;1999年8月,晋升为省级森林公园;2000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升级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古迹顶林场包含其中。

伟德山国家森林公园区位优越、环境优美、景观资源丰富,周围旅游环境良好,内外交通十分便利,为公园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伟德山古迹顶的森林景观,是坚持人工造林和长期封山育林相结合而留下的比较稳定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95%。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森林公园的主题景观。

四、改革发展成就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林业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发展模式以及国有林场的办场方针,即“以林为本、合理开发、综合经营、全面发展”。自此,古迹顶林场森林培育与经营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编制了森林经营方案,确定了长期经营方针是:以森林分类经营理论为指导,以保护为基础,大力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是实施定向培育、集约管理,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在搞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林场现有的森林资源、景观资源和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度假旅游,使林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实现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林场现有林分均为人工林,多为黑松纯林和松柞混交林,仅有少量刺槐、水杉等。在搞好营林工作的同时,林场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有益菌种植和林下种植养殖项目,种植茶叶,进行精细管理,增加经济收入,达到以短养长、以副养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