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风采

无声的命令 红色的传承——乳山市马石山

发布日期:2021-06-02 14:30 信息来源:威海市林业局  作者:戚俊杰  浏览次数:  字号:[ ]

马石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见证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以命相救的英雄气概。

一、无声命令,视死如归,舍生取义救群众

1932年,首次建立县级党组织——牟海特支,1935年11月29日,“一一·四”武装暴动爆发,虽然失败但保留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两年多时间战斗在境内,成为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唯一一支红军队伍。

1941年2月,中国共产党划海阳县东部和牟平县南部设立牟海县。7月,党政军机关及其胶东育儿所、胶东公学、兵工厂、制药厂、后方医院、制版印钞厂等机构,均进入乳山西北部四县边区。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组织主要兵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

1942年11月8日,冈村宁次亲抵烟台部署,当月19日出动日军1.5万人、伪军5000人,以26艘舰艇、10架飞机配合,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胶东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大“扫荡”历时40多天。马石山是一个重要的合围点。在日军“扫荡”时,马石山附近的党政军机关、兵工厂、医院和数千名群众,巧妙地突破包围圈,大部分突围出去。丧心病狂的日军把魔爪伸向了手无寸铁的群众,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

1942年11月23日傍晚,方圆数十里内数千名群众和八路军数支小分队被围困于马石山区。日军在山下燃起层层火堆,密布岗哨。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10名战士,执行完任务途中路过马石山,看到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他们坚守融入骨髓的初心和使命,毅然决定放弃归队,留下来帮助群众突围。当王殿元带领部队三进三出包围圈后,这时,一个小姑娘告诉还有 “满满一沟”老百姓被围困在西南山沟里,战士们毫不犹豫迅速奔了过去,为了给群众争取转移时间,6名战士向相反的方向吸引敌人火力,且战且退,从西侧登上了马石山峰顶。24日整整一个上午,他们依托几处天然岩石顽强战斗,打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最后十人全部牺牲。在这次反扫荡中涌现许多的感人事迹,在危难关头,在生死考验面前,却不约而同地选择救护群众,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质属性。

二、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1945年1月,牟海县改称乳山县,是抗战期间胶东新设14县中唯一保留至今的县。革命年代重重大山,有利于革命的斗争。如今,以“旅游+红色文化”的形式,周围的居民围绕红色沿线,建设美丽乡村。如马石山南麓的东尚山村、下石硼村地处山区,生态环境良好,巧用地势分散布局,将地形、道路、林系、水系组合,形成“天人感应”的自然观。位于马石山周围的胶东育儿所,诉说着军民一家亲的故事,编排的话剧《乳娘》,在全国各地巡演,让全国人民更好的了解人民,这些都体现着胶东人民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三花文化”为红色引擎,规划的《山菊花》拍摄场地,通过场景再现、影视资料展示、种植山菊花等手段,将“三花”作品中反映的胶东半岛人民英勇奋斗的红色革命故事展示出来,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农业,在青山绿水中发展森林康养,传承以马石山十勇士和胶东乳娘为代表的红色精神。